张老大夫的确是遇到了难题,他说:“病人去参加寿宴,听了一场戏,当场嚎啕大哭,还昏厥过去。本以为只是伤心过度,略作休养就能康复,岂料病人竟茶饭不思,日夜哭泣,情绪十分低落,不过短短十几天时间,病人就起不了床了。”
庄明宪听着只觉得有些熟悉:“这个病人是不是国子监林祭酒家的老夫人?”
张老大夫愣了一下:“原来您也听说这件事情了。”
他苦笑道:“现在林祭酒出白银一千两悬赏能人,前几天一连好几个有声望的大夫都折羽而归,这两天大家都在观望,无人愿意登门了。林祭酒非常孝顺,跟朝廷请了长假,亲自在老夫人屋里支了床照顾老夫人,皇上得知此事,还派了一个太医去给林老夫人治病。”
那事情就更好办了。
张老大夫继续说:“只可惜,太医也束手无策,林家换了好几个大夫,方子换了几个,老夫人很配合,也愿意按时服药,只是仍然落泪不止,不思饮食。”
“您说,到底该开什么方子呢?”他一筹莫展,语气非常的谦虚。
庄明宪心里也有些没底:“什么方子有效,暂时不好说,我必须要先见病人一面才行。”
到底她比师父差了很多,若是师父,必然知道怎么办吧。
既然来了京城,她也该想办法去见师父一面,再次拜她为师,跟她学习面诊之术。
学会了面诊,她只要看一眼,就知道对方得的是什么病症。
那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。
张老大夫很欣喜:“您愿意出诊那就太好了,我这就带您去林祭酒家。他们全家都对您翘首以待,盼神医如久旱盼甘霖呢。”
还有他自己,再一次有了见识庄小姐治病的机会,真的很不容易。
……
林家众人果然如张老大夫说的那样急切,听说张老大夫请了神医来了,林祭酒甚至亲自迎了出去。
见张老大夫一个人回来了,身后跟着一个皮肤白皙的少年,林祭酒错愕又失望:“张老,庄小姐不愿意出诊吗?”
张老大夫忙把庄明宪介绍给林祭酒:“这位就是庄小姐。”
林祭酒连连拱手:“失礼,失礼,庄小姐快里面请。”
庄明宪让张老大夫先走,张老大夫哪敢,连连摆手。
庄明宪也不再让,跟着林祭酒进屋去看林老夫人。
林老夫人趟在床上,脸色憔悴,哀哀痛哭。
见屋里来了人,她也不看,也不管不问,完全沉浸在悲伤的世界里。
林夫人唤她的名字,她也不理会,跟魔怔了一样。
“庄小姐,麻烦你给家母看看吧。”林祭酒也是没有办法了。
“好。”庄明宪点点头,先坐下来号脉。
五六天吃不下饭,只能靠参汤吊着,林老夫人其实已经流不出眼泪了,只能悲哀地喃喃自语:“王宝钏可怜啊……太可怜了……太可怜了。”
从脉象上看,除了虚弱些,并没有什么大碍。
“怎么样?”林祭酒一脸的紧张:“庄小姐可有能治病的方子吗?”
没有。
这种情况她之前只遇到过一次。
是一位年轻的小媳妇,从小就是童养媳,跟丈夫一起长大,直到成亲圆房,这中间都没分开过。成亲后,她的丈夫要去南方做生意,丈夫没走几天,那小媳妇就日夜哭泣,茶饭不思,不言不语,精神恍惚,跟林老夫人几乎一个模样。
当时庄明宪试着开了几个方子,都不见效。后来师父指点她,说这是相思病,必须要靠她思念的那个人来解,开再多的方子,给她服再多的药都没用。
庄明宪就建议那家人写信,让外出的丈夫归家。
丈夫得知妻子生病,很快赶回家中,果然意见丈夫,那小媳妇就破涕而笑,相思病不药而愈。
林老夫人的情况跟那小媳妇的相思病有些像,却又不太一样,不过治病的思路应该是相同的。
“老夫人哀思过度,是情志病,说白了,就是心病。”庄明宪说:“心病还需心药医,一般的汤药恐怕不能解决老夫人的问题,用药之前,必须先找到老夫人心病的根源。”
林祭酒叹了一声:“庄小姐,家母这病都是《王宝钏》给闹的,自打听了这戏,她就一直哭个不止,你说该怎么办?”
“不,王宝钏只是个引子,必然还有其他原因。”庄明宪问林大人:“你知道王宝钏说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吗?”
林大人一愣:“这……这个我还真不知。”
都怪这个王宝钏害得老夫人病得这么厉害,他听到这三个字就头疼,严禁别人提起,更不会主动去打听这是怎么回事了。
庄明宪就把王宝钏的故事仔仔细细说了一遍,然后说:“老夫人之所以会这么难过,必然还是因为王宝钏想起了什么人,什么事。”
由此触动了她自己的内心,所以她才会这么悲伤。
林祭酒脸色复杂,长长地叹了一口气:“庄小姐,你请坐吧。”
庄明宪就知道,在里面一定有故事。
“是我太疏忽了,没有好好打听王宝钏的事,其实家母的命运跟王宝钏有几分类似。”林祭酒语气苦涩,说出了事情的原委。
原来这位林老夫人丈夫姓赵,乃广东人士,与林老夫人感情很好,还生下林祭酒。
后来赵老先生参加秋闱中了举人,在恩师的举荐下做了去外地做了知县,为了报答恩师,他休掉林老夫人,娶了恩师的女儿。
林老夫人心性坚强,靠沿街叫卖小食独自养大了儿子,还供他读书。林大人也争气,一路秀才、举人、进士考上来,如今成了国子监的祭酒。
林大人孝顺,也一直视母亲为天,林老夫人提起从前的事情没有一句怨怼,他以为母亲早已忘记前尘往事,根本没想到林老夫人其实耿耿于怀,一直藏于心中。
一出《王宝钏》让林老夫人伤心,与其说她是哭王宝钏,倒不如说她是哭自己。
“物伤其类,同病相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