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侍奉上茶来,天子的语气就像平时考功课时一样,轻松中还带着点严肃。
“最近礼部官员被当街打死一事,言官主张严惩,左相持中不言,谢老顾及重臣颜面,请求从轻,问及太子,太子则左右为难,你觉得该如何处置?”
有了先前易北的提醒,五皇子心下透亮。
太子这个时候自然不可能太过于帮着谢老讲话,毕竟那是自己新上任的岳丈大人,摆明了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,若是再在天子面前表现出同气连声的模样,不遭猜忌死才怪。
但左右为难这四个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。
太子身为储君,如何能被臣下左右?
以国为重,自然不能顾及臣下私欲,天子如此说,应当已对太子心生不满。
“儿臣以为,既然凶手已被抓住,此事应当按律,秉公执法。太子身为储君,应当以国事为先。”
至于岳丈一家如何,岳丈也是臣工,自当为国尽忠。
天子不置可否,又随口问了几句易北功课。
五皇子见天子神色之间似有倦怠,起身告辞。
天子随手把案头一块寿山石镇纸赏了他,见易北也跟着起身,又开口问了几句无关紧要的功课。
易北便又重新坐回椅中。
天子待内侍重新关上门,才看向易北。
“刚刚问过贤儿,你又是如何想的?”
易北干脆利索,跪去地上。
“儿臣不敢赞同五哥说法。”
天子目光锐利,紧紧盯着地上跪伏恭敬的身影。
易北的表现的确纯良无害,但这是在皇宫,真正纯良的人如何在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存活下来?
但破绽到底在哪里?
易北所求到底是什么?
偏安一隅,还是已有争储之心?
上位者最占优势的地方,就是能看清楚底下人是何目的,但自己这个从来都没在明面上理会过的儿子,到底想要什么?
“太子身为储君,的确心忧国事,此事虽按律当斩,但更多的是要安抚臣子之心,只有臣子安心,才能更好为国效力,若因此事而使朝中不安,才是因小失大,五哥说太子不以国事为重,儿臣不敢苟同。”
天子唔了一声。
“那你的意思,是就此揭过?”
易北稍稍调整了一下姿势,使自己看上去更为恭敬谦卑。
“杀人偿命,此为天理,朝中重臣是臣,名门贵族是臣,寒门学子亦是臣,儿臣能理解太子殿下为何左右为难。”
这种事情,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那位寒门官员报仇雪恨,而是牵出那些包庇受贿的官员来。
五皇子出宫之后,大概会着手开始查吧。
只有吵得越久,闹得越大,这些隐藏在水面底下的污秽,才会慢慢浮出水面。
天子揉揉额头,决定还是先把易北的目的放一放。
太子都还没考虑到易北这个层面上,不过是为着谢老已经出面求情,他再添上求情反而不妙,才在推脱为难。
还真当他看不出来太子也想纵容轻判。
不过易北这话到底是谁教的?
贤妃不是管这事儿的人,萱嫔更不会这么好心,至于皇后……
皇后倒是有可能,但是太子已经这么做了,派易北过来说几句场面话弥补又能有什么大用?
“罢了,朕不过是随口问问,你也不用这么紧张。”
易北贴地贴得越发紧了。
“太子乃一国储君,儿臣相信太子贤明,此事的确为难,儿臣只求父皇为天下考虑,不要与太子生隙。”
天子叹了口气。
这回他确定了,先前那些话是易北自己的想法,最后这句才是皇后教的。
这风格简直不要太眼熟。
“起来吧,父子之间,你不必如此恭敬。”
易北又重重磕了三个头,才垂首站了起来,到底不肯再坐下。
彼时江梨正在宫学内,陪着晋阳公主和太子闲聊。
更确切地说,是晋阳公主和太子闲聊,她作为陪侍被赏了个小凳子,坐在晋阳公主身边,接受太子有意无意的试探。
“孤听说,那日事发时,县主也在附近?”
易北给江梨买臂环的事儿根本就瞒不住,这两只也完全没打算瞒,大大方方给贤妃看过,然后登记入库,去内务府备案,彻底过了明路。
首饰店的位置很好查,太子翻阅卷宗时,必然会注意到这一点。
当太子七拐八弯聊了许久,终于把话题引入到正事上时,尽管江梨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,但仍然猛地出了一身冷汗。
易北当时根本没有出现,很明显是不想有人看出他和辛辕之间的关系,但这人是自己亲自出面去找的,中间还托了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