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一条印证猜测的消息是贵妃的信。
住在宫里不短时间,卫沉蕤是知道的,军国大事贵妃一概不知。卫燎喜欢的就是她天真而无忧无虑,还会恃宠而骄,自然不可能给她知道这从头到尾的事,然而倘若他真的露了颓势,总有用得到贵妃的时候。
贵妃不谙世事,却至关重要,这一封信,就暴露了最重要的消息。卫沉蕤看到,又找来傅希如:“看来是真的了。”
傅希如也拿过信看过,颔首:“确实。原以为陛下用御医是因为先前负伤,如今看来病情缠绵……”沉吟片刻,轻飘飘的道:“是不好了。”
如今人人都知道他失宠于帝王,然而究竟无损于他的风度,见他行动如常,丝毫不露心情,甚至仍旧如同玉山,卫沉蕤也难免暗中在意。
这场荒唐的婚姻给她暂时的荫蔽,也给了她施展的机会,可对于丈夫,她一向并无自信完全了解他。一个因情事不成而仇恨旧情人的人,在她看来不该如此冷静,如此镇定。
不过傅希如虽然矛盾,却自有一套道理,倒也说得通。
聪明人都受不了被人否定,被人抛弃。
卫沉蕤年轻的时候,也算是和傅希如一样,少年即春风得意,且一帆风顺。只是两人到了二十岁出头,都遭到了自己的迎头风浪。
于傅希如是罢黜,于卫沉蕤是家亡。
她慨然站起身,按住桌案,两眼露出精光:“是时候了。”
一举攻破行宫,直捣黄龙,扶立幼帝,毕生期望实现的日子近在眼前。
第九十六章 举事
倘若不是眼下时机绝妙,卫沉蕤愿望实现恐怕更难。
她笃信卫燎中了毒,只是发作的慢,当场无人发觉,后来还能勉力支撑,处理紧急事务,但眼看着行宫越来越肃杀,传出来的关于皇帝的消息越少,就猜是因为他形势不好了。
猜测不能做准,两相印证这个猜测的却是贵妃和傅希如,于是卫沉蕤打定主意,要发起一场逼宫。
朝中除了她之外,还有许多人在意回銮这件事。然而骊山上的环境是得天独厚的,行宫建在山上,其实冬夏都住得,从前也有许多次,是冬天到骊山泡汤泉,直到过年前才回銮,卫燎眼下似乎有这种心意。他不着急,旁人即使想知道究竟什么时候回銮,也不敢逼问。
于是外面就总是众说纷纭,没有消息。
这样的颓势持续上半个月,就是冰雪的心也能因野火而躁动起来,卫沉蕤反复好几天,终于下定决心,这件事宜早不宜迟。
卫燎既然连回京都不能了,就证明他已经十分虚弱无力,不趁着这时候,倘若他在行宫崩了,接手的必然是离他最近的裴秘等人,这些人有了辅政大权,由他们扶立幼帝,自己就更难接手——前车之鉴毕竟不远。
她其实真正接触权势,也不过是这一半年而已,但胜在自幼生于宫廷,废太子也隐隐有视她为继任者的想法,眼界远胜寻常女子,本性有几分杀伐决断,又能隐忍,倒是连卫燎也不可小觑。
于是当机立断,定下了举事的日子,是九月,清霜刚挂上,山里已经开始冷了,行宫里不正常的氛围持续一段日子,先前警醒的禁军也就渐渐松懈下来,再加上换防的事,行宫还是好突破的。
等到夜里大明宫与行宫都下钥之后,拿傅希如的鱼袋叩门,被他们策反的禁军里应外合,迅疾攻入行宫,搜索宫室,羁押暂住在行宫的重臣,不让他们报信和走动,找到卫燎和太子,然后就是弑君,矫诏,扶持太子,在天亮之前登基。
鱼袋里头装的是印信,尚书仆射的鱼袋轻易不会离身,倘使丢了还是大罪呢,足以取信守门的禁军。即便不能,也足够争取一点时间,使人错愕,再被他们抢了先机。
倘若不是卫燎在行宫不能回来,事情还不会如此容易呢,简单到卫沉蕤都觉得有些吃惊。
卫沉蕤要的不多,她想要卫燎身死,作为宗室扶持太子登基。贵妃的性子她知道,到时候贵妃有地位,婕妤有儿子,二人就能窝里斗起来。贵妃家毕竟也是历经两朝的外戚,婕妤家算是清流,宫里因此而乱,外头的群臣自然也要乱,再加上战事连年,总要尽快的稳定下来,从中渔利,壮大自己并不困难。
何况她有个绝妙的帮手,那就是傅希如,自己不方便,不好做,不会做的事,全可以交托给他。她自然不会全盘信任傅希如,然而目下来看,信任傅希如的好处远比坏处多。
她知道自己还远没有收服这个人,然而既然暂时的目的相同,也就不去动他,任凭他继续超然——总有一日,总有一日,天地山河,都将对她俯首,人,自然也是同样。
她等得起。
关于起事那一晚,公主究竟应该在哪里,众人也争论过,却拗不过卫沉蕤的看法。她不愿意留守公主府,因为消息传递不便,城门一锁,就只能听着动静猜测外头的动向。
然而其他人也不可能让首领去参与战斗,最多是让她在曾经赐给废太子,后来收回之后冷清寂静的镜园等待消息。
那里房舍众多,白天简装出京,夜里留在其中,既不会惊动太多人,又安全便利。他们自己人是知道如何传递消息的,在房舍深处点起几盏灯,也并不会惊动谁——守园子的人早就会被杀个干净。
欲成大事者是不惜人命的。
卫沉蕤到底是不大放心傅希如,于是叫他与自己同在镜园等候消息,之后一同入宫。既然是傅希如的身份敲开了宫门,事成之后也大可以说是卫燎召见他托孤。
紧张筹备之中,九月如期而至,卫沉蕤成功出京,与傅希如一起,在镜园安置下来。
她留了保护自己的人手,因为不好张扬,所以只有三五百人。傅希如先安顿这些人事,公主与侍卫在收拾好的内室。里面放着一张蒲团,不知为何,墙上居然挂着一张观音像。
本朝崇信道教,成为国教,然而佛家也颇有真意,信徒甚众。这里不是原先废太子一家住的地方,而是围绕中央的镜湖建立的亭台楼阁后面一排下人住的庑房,这张观音像,大概是废弃的时候遗留下来的。
倘使镜园曾经另赐他人,恐怕连这张画都保留不下来。
今夜公主不能心软,因此进来之后,就不再与侍卫对视,扭头细观这幅画。
她和母亲一样,崇信道教,不过先帝晚年却越来越笃信佛理,因此宫中人人都诵经,念佛,为求生存,卫沉蕤也背过两卷佛经。不过她毕竟很久没有端详过一尊菩萨,一照面只觉得陌生,后来居然有些惊心。
人人都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么,跪拜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欲念,好似香火供奉是一种交换,来换得神佛满足愿望。
她没有求过神佛,因为倘若天上真有神佛,人间不会遍处困难,求神无用,只有求己。
她只要一个结果。
这一路走来艰难十分,她也负过许多人,付出了所有代价,什么都可以放下。安稳的生活也罢,旁人的真心也罢,都被拿来糟蹋,往一池污水里投身,让滚滚波浪淹没自己,去追寻一个结果。
她的一生自从废太子的那一声巨响之后,就是停滞在原地,从未转动过的,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,在卫沉蕤看来,她仍然没能得到一个答案,仍然处于狂风暴雨中仓惶逃命的那一夜,好像一个持续多年的噩梦,再也无法醒来。
她只想醒来,只想给自己一个交代。
在权力的中心,事情是没有对错可言的。当年太子在东宫屯甲兵,为的自然是和先帝日渐离心,加之卫燎养在紫宸殿,日渐成长,是个大威胁。做儿子的没有忠君勤王,做父亲的却也说不上全然无辜。
于是卫沉蕤也不谈对错。她因是女子之身而得以逃脱,未曾获罪,如今却要用男人的方式来找到一个结束。
她是谁的血脉,就是谁的血脉,她是什么样的人,就做什么样的事。
她不后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