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此一来,皇帝必会认为,荣府也有自己的小算盘,想趁机站队捞好处。皇帝正是想考验群臣的时候,既有现成的把柄送上去,还会放任荣府?届时贬官抄家都是轻的,指不定还要被杀鸡给猴看。
至于一脉同枝的宁府会否受到牵连,贾蔷倒不担心。贾敬早把爵位传给了贾珍,目下只是白身。且贾珍自个儿也不过领了个闲职,没甚实权,虽有个闲散浪荡的名声,但因这世有贾敬回府坐镇,已是收敛了许多,没做什么伤天害理落人把柄之事。
照前世经验,皇帝只究首恶。即便被迁怒,至多是去爵抄家,贬为庶民,不会大开杀戒。凭自己现在的积蓄,哪怕走到抄家的那一步,养活祖父绰绰有余。至于贾珍等人,他可没心情管,让他们自谋出路就好。
说白了,贾蔷对宁府没什么感情。有个现成的好机会,也许能用宁府的没落换荣府的消亡,他自然乐意。
这时,乐工伶人们已翩然而至,丝竹管弦齐齐奏响,曼舞清歌靡靡而至,看得薛、肖两人如痴如醉。贾蔷亦将这靡靡之音当成了覆灭荣府的前兆凯歌,一反平日的斯文,喝得格外痛快。
这场酒直吃到月上中天才散。贾蔷借口不胜酒力先行回家,薛蟠与肖东魏则趁酒兴去了晚香楼,胡天胡地闹了一夜才罢休。
待到翌日酒醒,两人又一同去向北静王献计。
正如困兽一般的北静王得闻此计,欣然纳用。且不出贾蔷所料,他吩咐的第一桩事,就是派人去新皇子提到的几个地方彻查,试图找到证据,证明这皇子是假冒的,只有自己,唯有自己,才是血脉纯正的皇室子弟,才有资格得到储君之位。
他暗中派人,自以为做得隐秘,殊不知早落在有心人眼中。
得到线报,立于楼阁,正在欣赏折射了月光、活似银龙一般蜿蜒曲盘的琉璃瓦檐的谢公公,笑得异常温和:“紫英,你下手倒快。一旦水溶找到证据发难,我们就能着手布置下一着了。”
隐于暗处的年轻人却否定了他的话:“不,不是我。”
“嗯?”谢公公声音里顿时带上诧异:“不是我,也不是你,那究竟是谁?难道只是凑巧?”
“或许……”紫英眼前无端浮现出一名少年的模样,看似清美秀致点尘不染,实则狡黠如狐,心思剔透。
不过,是自己想太多了吧。他怎么可能知道内情?又怎会做得如此巧妙?
顿了一顿,紫英改口说道:“或许只是巧合,倒省得我们想法提醒他。但还是要照计划,把那些‘证据’放出去。”
“这些事依旧由你安排。我会紧盯水溶,若他行事与我们预计的有了偏差,再设法矫正。”
说话间,忽有狂风疾掠,卷过楼前高树带起呜咽哭声,扫下最后几片枯叶。
“寒冬将近,百草伏折。”谢公公似是意有所指:“它们能耐多久的寒霜?”
☆、第68章 六十七上奏
自打存了效仿华阳夫人的念头,元春便暗中调查新皇子喜好,试图找机会试探一二。
只是打听到的事多了,约略摸清了皇子脾气,她却又烦恼起来:那皇子八面玲珑,话虽不多,却是恰到好处,与人言谈,人皆赞他可亲可近。入宫不几日的功夫,连气性最大的周贵妃提起他来,也是赞不绝口。元春听安插在她宫里的婢女说,某次周贵妃无意说漏了嘴,听那漏出的口风,竟与元春存了同样的心思。
两人虽同为贵妃,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却大是不同。若周贵妃也想与这新皇子联手,自己根本没有任何胜算。元春本想再多探听些消息、一切筹谋妥当再行事,得了这消息后顿时按捺不住。心道富贵险中求,有时错过一时便要懊悔一世。一咬牙,直接找上了皇子。
换着借口接近了几次后,元春打量新皇子为人,觉得有三四分可行。便借着某次宫宴,私下离席,半含半露地同皇子吐露了自己的意思。
她原以为皇子说不定托辞婉拒,至不济也要拖延几日,好生考虑。却不承想,听罢她那席与他一见如故,满心将他当亲生儿子似的疼,愿意以后扶持他的话儿之后,新皇子只愣了一愣,当场就点了头:“娘娘此意甚合儿臣心意。实不相瞒,儿臣亦久慕娘娘慈爱温柔,巴不得有您这样一位母亲。自今往后,儿臣便将您当做亲生母亲来孝敬。”
一席话说得元春眉开眼笑。虽有些奇怪他为何答应得如此痛快,但转念想到新皇子不知身世,自幼长在民间,初入深宫被富贵迷了眼、轻信了自己许下的好处,也未可知。遂心安理得起来,又对他吹嘘了一番将来的锦绣前程,直到抱琴再三提醒时辰耽误得太久、恐众人起疑,方依依不舍地回席。
大事既定,元春心怀大畅,不由忘形多吃了几杯。离席时不胜酒力,便先在亭下歇着,让宫娥回殿抬了软毡抬轿来接自己。
醉眼朦胧间,看见新皇子尾在皇帝身后往上书房的方向走去,元春顿时更加高兴:皇帝频频召见新皇子,显然是对他满意到了极点。加上皇帝年岁已高,纵然老树开花再得子嗣,也是年幼不知性情。将来这九五至尊之位,必是要着落在新皇子身上!自己可得抓紧了时间,再将母亲召进宫来,让她捎话儿给父亲,尽早在朝会上提议立太子一事。贾家一旦有了这份从龙之功,将来定能显赫已极,位极人臣!
想到将来的荣华,元春不禁咯咯笑出了声,配着脸上的酒晕,一副醉得不清的模样。
酒意冲头,她并没发现,新皇子拱肩缩背,头低得跟个奴才似地随在皇帝身后,皇帝亦是习以为常,二人全无人前父慈子孝的模样。
当天晚上,元春就急不可耐地差人给王夫人递了口信儿。待到第二天下午,元春的密信已由王夫人的手,呈在了贾政案头。读罢密信,贾政一时激动得摇摇欲坠,倒唬了小厮一跳,以为家主人新添了什么病症,连忙说要请大夫来。
将添乱帮倒忙的小厮轰出去后,贾政掩上门,激动得在房里大步转了几圈。本想给几个素日亲厚交好的同僚传信,找他们一起商量进言立储之事。
但刚提起笔,却又搁下了。因想到此事几乎是板上钉钉,三个指头捏螺蛳壳,稳当得不能再稳当,又何必透信给别人、平白分去了自己的功劳?倒不如单由自己进言,将来新皇登位,也只记自己的首功。
打定主意,他立即找了一个善卜的清客来翻黄历。查得五日后乃是吉日,只要诚心求祷,必有所报,贾政越发喜之不尽,吩咐小厮道:“从今日起,我宿在书房,不见外客。每日斋戒沐浴,焚香祷祝。”
事干重大,贾政未对任何人提起原因,倒招来许多猜测。有说他嫌宝玉不上进、贾环上不得台面,想再求个儿子的;有说因近来元春升了贵妃,上门攀关系的人太多他想找借口躲清静的;最离奇的是说,元春升位之事乃是他找人做了法事,现在应验了,自然要还愿。
种种流言,贾政一概不知。只戒了荤腥断了女色,心急火燎地等着吉日到来。好容易等到了吉日,比往日更早了一个更次起床,天不亮就在金銮殿外侯着。
早朝开始,摸着费尽心思写就的折子,他又是激动又是忐忑。待几位重臣禀过要事,皇帝依例询问可还有奏章时,贾政深深吸了一口气,出列行礼:“启禀陛下,臣有本奏。自来帝业乃江山根本,历代惯例,陛下当立储君,以定天下之心。如今天佑皇子回宫,正是本朝之幸。恳请陛下依祖宗例制,立皇子为太子。”
此言一出,顿时人人侧目,殿内有人小声交头接耳。
有些想到这层、却没贾政动作快的,不免羡慕;有些老谋深算,决定暂作壁上观的,则是紧盯皇帝的反应;那些以前死心塌地拥护北静王、如今却各怀心思的,未免神情各异。
难得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,贾政却没半分得意,甚至连先前的激动也在慢慢消褪:皇帝并未像他想像的那样表示赞同,反而面无表情,目光游弋,倒反像是在观察臣子们的表情。
见状,贾政不免心里打鼓。但事已至此,退无可退,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请奏。刚说了一个“微臣”,却被北静王打断:“陛下,臣亦有要事禀奏,正干系到这位新立的皇子。”
贾政还以为北静王想抢功,不免对他怒目而视。孰料,北静王一开口便是言惊四座:“微臣以为,皇子身份尚且存疑,不宜过早交付江山神器。”
“你说什么?”皇帝顿时表情微变。
北静王不知皇帝正恨他多事,还以为是在鼓励自己讲下去,遂不慌不忙,将自己近来查到的证据讲了出来:“微臣府内有一家丁,恰是皇子所居之县城出身。陛下认回皇子时,他正好回家探亲。归来听说这桩奇事后,他连说不可能。因该地情势特殊,整个城中只有四个大姓家族,亦无外姓之人居住。而皇子从前所用之名,并非这四姓之一。”
听到这里,众人纷纷面带惊诧,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。北方宗族观念深厚,有些村落甚至只有一个姓,彼此沾亲带故,嫁娶等都要找外村人。朝里南官居多,但北官也有那么几位,是以对北静王的话深信不疑。
但若说皇帝会认错自己骨肉,似乎又不太可能。很快,便有官员问道:“王爷,许是外姓迁居,虽然极少,但也不能说没有。”
北静王正等着这话柄,连忙接下说道:“本王听闻此事后,已派人前去查过该城户籍文书,并几十年来的县志,三户迁居者的姓氏亦与皇子不符。且近年来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,并无百姓背井离乡投奔他处之事。”
说罢,他将早整理好的文书递与丞相。这份资料整理得十分简洁,下面还有该城县衙之印、并户籍造册处之印,一看即知北静王所言不虚。
看着百官传阅那份资料,皇帝脸色越发难看,同时也在恼怒手下办事不力:捏造身世前也不做足准备,偏偏找这么个地方来当老家,轻易就让水溶发现了破绽!
北静王表面凝重,实则心内得意不已:本以为几近山穷水尽,没想到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。自己差往那城里的人,没费什么力气就发现了这点大疑问。有了这个证据,足以证明新皇子是有心人假冒,等将那厮押入天牢,太子位仍是要落在自己头上。
他只当是运气好,老天爷都向着自己,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实证,哪里知道是有心人引着他的手下去发现的。他甚至已在肚内准备好说辞,预备假惺惺安慰皇帝,称他过份思念骨肉,以至被小人蒙塞圣听。为自己再挣个孝顺体贴的美名。